頭骨骨折,眼球失明,下肢離斷,雙手活動功能喪失,臥床數(shù)月只能以輪椅艱難代步......
在來和平國際醫(yī)院前,身受重傷的患者吳某已經處于一種極度抑郁悲觀的狀態(tài)。
“出了ICU之后,我們找了好幾個醫(yī)生會診,都說把里面的骨頭接上就很好了,能動起來的希望不大,我本來都打算帶他去上海看看了。”吳某的母親在他纏著繃帶的手上比劃著。
“后來聽有個醫(yī)生說起,和平國際這邊的周醫(yī)生擅長做這種創(chuàng)傷修復手術,就想著抓住最后一點希望。”
由于吳某整體傷勢較重,同時情緒處于不穩(wěn)定的低谷,一般醫(yī)生并不敢輕易為他實施外科修復手術。
在別處多次求醫(yī)被拒,因此在和平國際醫(yī)院副院長周健初次面診時,吳某顯得沉默而戒備。
(圖左二為周健醫(yī)生)
“我當時就說,吳某的這個情況我可以治療,希望你們信任我。”深耕創(chuàng)傷修復領域三十年,周健從不打無把握的仗。
在吳某的左前臂修復手術中,周健通過微創(chuàng)切口松解增生疤痕,為他進行肌腱移植及功能重建。由于第一次手術開展順利,吳某原本消極的情緒有所好轉。周健便通過和平云醫(yī),在與北京、上海多地醫(yī)療專家研討后為他進行右上肢的修復。
(圖為周健與上海華山醫(yī)院專家溝通合影)
術后,吳某的雙手五指已經恢復知覺,其血運及毛細血管反應靈敏,可以進行伸縮了。
盡管手術效果喜人,周健卻始終有些不放心:“我們?yōu)閰悄程氐芈?lián)系到了定制義肢的廠家,但由于長期肌肉萎縮和情緒低落的原因,他還是很難站起來。”
在住院康復的這段時間內,周健和他的團隊不斷開導、鼓勵吳某,對其開展心理和生理上的同步復健治療,病情好轉,已經能夠握住拐杖的吳某開始嘗試下床站立。
周健回憶道:“有一天我去查房,突然發(fā)現(xiàn)吳某居然在走廊上練習行走了,跟我們也愿意多說幾句話了,我當時挺意外的,然后替他感到高興??!”
那一束來自他人的溫暖陽光,終于照進了吳某久閉的心房。
“看到兒子的變化,作為一個母親,我感到特別欣慰,周醫(yī)生真的值得信賴。”說到此處,吳某母親的聲音有些哽咽。
無影燈亮起,柳葉刀落下。
一次又一次的修復手術,周健所切除的,不僅是疤痕與病灶,更是一個不幸遭遇意外的家庭的痛處,連結的不僅是神經肌腱,也是患者對未來的期許和他家人的全部希望。
周健說:“如果一個病人覺得求醫(yī)無門,但到了你這里,你告訴他‘我可以,我能行’,然后看到他重新站起來,對生活有了新的希望,這就是作為醫(yī)生最大的成就感”。